2017年4月15日至18日(農歷三月十九之二十二日)甘肅省隴劇院一行80余人,攜經典隴劇《楓洛池》《狀元與乞丐》《隴劇精品折子戲》《甘聲肅韻民間藝術綜藝晚會》在天水市秦安縣西川鎮(zhèn)神明川村進行演出。此次演出是由甘肅省文化廳主辦的公益性惠民演出系列活動之一。匯集了以省隴劇院三朵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雷通霞、佟紅梅、竇鳳霞為主,中青年優(yōu)秀演員參加的強大演出陣容。
人們常說的“有廟才有會,有會必有戲”。既然“名為娛神”而“實為娛人”。民俗是戲曲文化重要載體,廟會戲是戲曲演出的巨大市場。秦安縣西川鎮(zhèn)神明川村的這次演出就是將政府的惠民演出與當地百姓廟會戲演出習俗結合的成功例子。戲里乾坤大,曲中日月長,鑼鼓鏗鏘鼓聲揚,出將又入相。戲場臺上臺下,臺前幕后,有人看戲,有人唱戲,共同演繹著戲如人生。戲曲以廟會為載體而獲得生存與發(fā)展,反之,廟會又借戲曲以娛神,在滿足人們信仰意愿的同時,實現商品交流與文化娛樂的目的,千百年來,我們的戲曲就是這樣緊緊地與廟會結合在一起。
絲竹裊裊、樂韻悠悠,演員們唱腔婉轉柔美,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戲曲靈秀之氣,充分展示了傳統戲曲的無窮魅力,現場觀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老戲迷張全保有四十年的戲齡,他一邊抽著煙,一邊看著戲,笑著說:“隴劇院的戲有隴劇、有秦腔,都好看。幾個旦角扮相俊,會演戲,看著舒坦?!睋數氐奈幕瘜8山榻B,這里自革開放之后,因落實宗教政策和正確引導,廟會又成了溝通城鄉(xiāng)物資交流、繁榮區(qū)域經濟的重要渠道,吸引四方來客、激活物資交流的“媒介”仍然是戲班演出的“廟會戲”,而農村戲曲的重新更生,依靠的正是這種廟會的興起。道理很簡單,由于農村經濟發(fā)展,人們在解決溫飽之后,就急需文化娛樂,除電視、電影等形式外,最受他們歡迎的還是傳統的“逛廟會,看戲文”,在那些家喻戶曉的傳統戲里,有他們熟悉的故事情節(jié)與人物形象。如演斗臺戲,還可以憑個人情趣選擇舞臺與評判優(yōu)劣,看得更加過癮。據不完全統計,這次系列演出活動,觀演人數超過萬人,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為了保證這次演出的高質量,省隴劇院早在一個月前就精心準備、認真排練。大戲、折子戲、小節(jié)目都一一修改磨合后才推出。一天兩場演出戲量大,演出期間,舞美隊加班加點,任勞任怨,保證了演出無失誤。青年演員在演出休息期間還抓緊所有時間,跟隨著名演員學習戲曲表演。雖然食宿條件艱苦寒冷,但個個都精神飽滿,認真對待。
省隴劇院副院長雷通霞在采訪中講:“戲曲作為傳統文化在老百姓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從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戲曲藝術不僅僅是讓人娛樂,更主要起到高臺教化的作用,對人的意識形態(tài)精神層面形成認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幫助人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對人的仁義禮智信、真善美等思想形成影響深遠。戲曲藝術扎根于人民、扎根于基層,非常受老百姓的歡迎,對于戲曲自身的發(fā)展也是很好的。誰說戲曲不景氣?只要看一看秦安的老百姓和戲迷對我們這次演出的狂熱追捧,這種說法就不成立。戲曲人在這方舞臺上演出有信心、有熱情、有水平。這里的戲迷看遍了甘肅、陜西的好戲名家,藝術鑒賞水平很高?!保▓D文由省隴劇院提供)